ob体育食物交易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 2023-12-19 21:16:08作为社会性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规制是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为目的,对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一定的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社会性规制。在国外,食品安全规制已形成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又称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和危险性分析。第一次浪潮为建立良好的生产规范(GMP);第二次浪潮的重点是鉴别、评价和控制食品中危害因子;第三次浪潮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世界卫生组织(WH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62年成立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其颁布的食品法典,已经成为全球消费者、食品生产和加工者、各国食品管理机构和国际贸易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基本参考标准。随着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第三次浪潮“危险性分析”的到来,对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安全的关注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众多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都加入了关心食品安全的行列,甚至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多边协定,WHO也提出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D.Banati)。
日本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主要有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日本法律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
食品安全委员会(FSc)于2003年7月设立,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风险管理部门(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进行政策指导与监督以及进行风险信息沟通与公开,直属于内阁。食品安全委员会设事务局,负责日常工作。食品安全委员会有权独立对食品添加剂、农药、肥料、食品容器,以及包括转基因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在内的所有食品的安全性进行科学分析、检验,并指导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的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安全对策。
农林水产省成立消费安全局,主要负责:国内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在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在生产、销售与使用环节的监管;进口动植物检疫;国产和进口粮食的质量安全性检查;国内农产品品质、认证和标识的监管;农产品加工环节中推广“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流通环节中批发市场、屠宰场的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搜集、沟通等。
厚生劳动省将原医药局、食品保健部分别改组为医药食品局、食品安全部。增设食品药品健康影响对策官、食品风险信息官等职位,增设进口食品安全对策室,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部主要负责:食品在加工和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定食品中农药、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和加工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对进口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检查;核准食品加工企业的经营许可;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以及食品安全信息等。
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在职能上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各有侧重。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阶段;厚生劳动省负责其他食品及进口食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些食品的进口和流通阶段。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则由两个部门共同制定。
日本《食品卫生法》于1948年颁布并经过多次修订,仅1995年以来就修改了10多次,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为了进一步强调食品安全,2003年日本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为日本的食品安全行政制度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要素。一是确保食品安全:以消费者至上为原则,以科学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实现从农场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二是地方政府和消费者共同参与。三是协调政策原则:在决定政策之前进行风险评估,重点进行必要的危害管理和预防,并实施风险信息交流。四是建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进行风险评估,并向风险管理部门也就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提供科学建议。“消费者至上”、“科学的风险评估”和“从农场到餐桌全程监控”以及加强风险管理的食品安全理念都得到确立。《食品安全基本法》要求在国内和从国外进口的食品供应链的每一环节确保食品安全并允许预防性进口禁运,使日本政府在元法要求出口国遵循和日本国内相同的强制性检验程序时可根据该法对进口产品进行更严格的审查,从而从制度上保证食品安全。日本的食品安全规制法规除了两大基本法之外,还包括了《农药取缔法》、《肥料取缔法》、《家禽传染病预防法》、《牧场法》、《土壤污染防止法》、《农林产品品质规格和正确标识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病防治法》、《农药管理法》、《持续农业法》、《改正肥料取缔法》、《饲料添加剂安全管理法》、《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包装容器法》、农林规格制度(JapaneseAgricuturalStandards,JAS)等。随着国内对有机农产品需求的扩大,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志标准”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要领”,并于2000年制定、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了“日本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农林物资规格化和质量表示标准法规》(JAS)还规定,转基因食品必须加以标识,经过指定机构认证方能加贴有机食品标识。
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有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全国48个道府(县)、市共设有58个食品质量检测机构,负责农产品和食品的监测、鉴定和评估,以及各级政府委托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督检验。
日本厚生劳动省颁布了2000多个农产品质量标准和1000多个农药残留标准。农林水产省颁布了351种农产品品质规格。日本希望通过严格的针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制度,确保进口食品安全。根据新的《食品卫生法》修正案,日本于2006年5月起正式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禁止含有未设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且其含量超过统一标准的食品的流通。2004年8月公布的《肯定列表》在原来仅制定残留标准的350种农药基础上修改和制定了669种农药、添加剂和动物用药残留标准,基本覆盖了世界上实际使用的700多种农兽药,对没有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农兽药设定的“统一标准”数值非常低,仅为O.01PPM,实际上就是禁止尚未制定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食品进入日本。
首先,贯彻遵循了消费者至上的基本原则,实施各部门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管理策略。食品安全规制部门均把消费者健康保护和利益放在最高地位;严格贯彻产品责任原则,要求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对食品安全负有全部责任;在保护健康和保障安全中应用预防性原则(在不确定风险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预防性措施);食品安全管理高效、透明、可靠。强调法规管理机构的一致性、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的一致性、利益相关者责任的一致性、各部门协作的一致性、公众的积极参与性。
其次,日本通过比较完善的时效性很强的严格食品安全规制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构筑了保证食品安全规制体系和食品贸易的有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本的食品法规种类很多,涉及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所有领域,与法规相关的标准也很多。日本还制定了大量的涉及食品安全的专业、专门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规章及实施标准、检验检测标准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质量标准等,从方方面面完善了食品安全规制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的范围包括了农作物的生态环境质量、生长、采收及加工的全过程。整个法规体系形成一条主线,多个分支,脉络清晰的框架。各法规间相互补充,系统全面。
第三,日本特别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连续管理,注重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强调预防规制,抓住了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强调所有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即运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种模式。风险评估的基础是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包括食品或饲料的各个环节得到的数据、疾病监督网络、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分析等;科学地协调与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交流也需要科学信息的广泛产生和及时获取,这些都体现了法规的科学性。日本将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法规和技术要求相融合,对于政府管理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使规制机构责权明确,可依法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日本的《食品卫生法》仅1995年以来就修改了10多次,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可见其效率之高。
此外,日本的食品安全规制还重视食品溯源制度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食品与营养标签制度、信息制度,重视信息技术的积极利用,食品安全规制的社会监督,加强信息的供给,确保食品安全规制透明、公正、公开,使规制合理、合法、可信、可靠,使食品安全规制切实达到了保护消费者食用安全,起到了良好的规制效果。
首先,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规制机构和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降度成本,提高效率,成为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证。西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一种重要经验就是由统一协调的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机构对食品安全进行规制,同时辅之以完善的监督机制,并加强规制规制者。日本尽管由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两个机构负责食品安全规制,后来增加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部门之间综合协调统一,保证了规制高效、经济。借鉴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我国宜组建一个跨部委的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机构来统一组织、协调、管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机构的领导和组织下,以风险评估为科学基础,以检测技术为评价和控制食品污染的主要手段,建立快速预警应急系统,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涵盖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方面。
其次。建立、完善一个以食品安全核心法律为基础、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法规新框架,形成了良好的制度框架,有效减少了契约不完备可能造成的败德行为和逆反选择行为的发生。控制源头是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经验,可以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实行管理为主线,重新通盘考虑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调整,使法规覆盖整个食品链的全过程。核心法律的建立将会对我国食品控制措施的效能产生深远影响。还要加快相关配套法规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要根据食品安全形势的变化,加快法规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防止在发生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时形成被动局面。我国还要考虑食品安全立法的国际化。在法律框架下,保证依法规制。
再次,建立和完善预防性的规制体系,加强风险管理。西方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规制普遍强调预防性原则,普遍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预防性的危害与关键点控制体系,加强风险预测与风险管理,同时加强风险交流,将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极致。这样规制成本将大幅度下降,即使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的危害也是最低程度的。
第四,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检疫体系,积极探索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积极与世界接轨。我国存在检测机构分散、检测设备落后、检测人员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等现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在拟成立的国家食品规制机构下设立与国际接轨的部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并垂直建立各区域检测分中心,组成新的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标准体系。
第五,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使规制者的责任明确到位。西方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规制者的规制权限设计合理,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容许推诿扯皮,超出职责范围的行为绝对禁止,一旦发生,规制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就启示我们要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明确对规制者的规制职责和权限范围,严格规制者的责任,避免规制者寻租、创租或抽租。发挥社会性团体在规制中的积极作用,完善监督机制,减少寻租现象,避免过度规制或规制不足。
[摘要]日本是对食品贸易安全关注较早的国家之一,其食品安全规制在丰富的理论研究指导下。规制经验比较成熟,食品安全水平较高。本文从食品安全规制的机构设置、法律体系、捡疫检验标准程序、对规制者的规制等多方面对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的体系进行介绍,并据此提出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的建议。
绿色贸易壁垒是国际上一种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绿色食品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如今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是复杂的、苛刻的,我国的许多出口食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标准,结构不合理和产品质量低也因此使我国的食品出口市场逐渐缩小,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食品贸易发展的速度。例如,在2001年,欧盟因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我国动物源性水产品的进口实施全面禁止,我国的水产品出口直降70%;第二年,欧盟又对我国许多动物性产品的出口实施禁令,直接经济损失l亿多美元。
我们都知道,绿色贸易壁垒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游戏规则,这种规则根本上是为他们自身的利益考虑的,他们希望世界其他国家都遵循这种规则,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加入WTO后,一直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不但没有很大程度上享受到国际环保问题的优惠倾斜,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反而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出口门槛。他们以看似合理的理由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食品排斥在市场之外。长此以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因为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产生双边食品贸易摩擦,进而影响到双边的食品及其他贸易关系。
绿色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过去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如今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方面的附加成本升高。而且为了达到环境的要求,有关食品环保方面的检测及鉴定程序也会增加出口的成本。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出口食品征收反补贴等税,而对于本国的食品,政府却进行相应的补贴,这直接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当地的竞争力。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许多的食品生产企业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程度是不够的,缺乏一定的国际竞争意识。对国际食品安全的生产及安全的标准不了解,导致我国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在绿色贸易壁垒中的竞争力下降。为此,食品企业应按照相关的食品标准,及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将绿色食品贸易思想作为企业的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最终实现出口产业生态化。
我国要发展绿色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就必须要提高我国生态技术和绿色环保科技水平,提高产品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及环保标准等,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相应的的附加值,进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相应法律,建立和完善属于自己的绿色贸易法律制度,比如完善食品召回制度、推行绿色环境标准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食品贸易竞争和国际食品贸易市场规则的制定。
综上可知,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绿色贸易壁垒面前,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积极地采取措施,提高食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进而有效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最终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都是需要我国政府和食品企业共同努力。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目前,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
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
第三,规范出口企业管理,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李晓钟,张小蒂.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2007.12.
[2]江琦,仲健心.我国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8.9.
众所周知,在技术方面发达国家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成本方面发展中国家却有很大的优势。在发达国家,高指标与高标准的产品的生产都有高技术支撑;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因为技术水平不高,所以要生产出符合发达国家需要的高标准产品具有很大的难度,而且成本也非常高。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掌握着科学技术上的优势,从技术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市场限入标准,用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5]。比如,日本、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最高限量制定了较高标准,其中不乏对一些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量要求超过了CAC标准[6]。许多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管理,其食品生产的全过程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还有朔源要求[7]。而且各国都有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督部门进行强力监管,比如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美国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食品安全检验署(FSIS)、动植物卫生检验署(APHIS)、环境保护署(EPA),这些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对本国进口食品的添加剂、生鲜质量、商标安全等都有很高的要求[8]。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病虫害多,农药使用量大,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标准较低,在很多层面上都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要求[9]。中国食品的农药残留标准,是欧盟标准的2~5倍,有的甚至高达25倍[10]。2002年初,日本认定中国出口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进而加强了对中国农产品的农药含量标准的检测,蔬菜检测指标由原来的6项增加到40多项,果汁检测80多项,大米检查91项[11]。一些传统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困境。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肉制品的安全标准也相对较高。这些国家针对肉产品中兽药、饲料及疫情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高标准。日本对15种农药及兽药进行禁用,对800种农药和兽药制定了5000多项指标[12],美国更是制定了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联邦肉检验法、蛋制品检验法、禽肉制品检验法以及公共健康服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13]。发达国家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禽畜类食品的出口。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发展起步较晚,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20世纪后期的缓慢发展,以及近10年的跨越式改革,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该体系以保证食品安全、促进行业发展、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为准则,包括一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与地方标准相结合、配套完善的标准体系。但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不成熟性也日益显现,如总体水平低、标准短缺、实施监管情况差、标准间协调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在国际贸易中突显。据统计[14],每年中国食物中毒的案例约30万,食品安全问题被屡屡曝光。就产品而言,因为在技术水平上存在差异,因此,很多产品标准发展中国家均低于发达国家。以甜蜜素为例,在饮料中,欧盟的限量是250mg/L,在甜点及类似产品中,欧盟限量为250mg/kg,而中国在甜点及饮料等甜品中的限量为650mg/kg[15]。因此,发展中国家以本国的标准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很可能达不到其标准,于是就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壁垒。中国食品生产环境也存在极大的问题,如食品加工程度低、生产过程简单及缺乏技术创新等。中国食品生产者以农民为主,整体素质较低,缺乏相关的食品生产知识,再加上企业监管不严,因此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难以保证食品的卫生和安全。此外,中国食品出口以初级产品或简单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相对价格较低,易受国外反倾销调查等,总之,种种原因使中国食品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受到限制。
虽然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遵循着非歧视性的原则,然而各国在制定进口食品准入准则时都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各国在检验进口食品安全时,通过一系列隐蔽举措,达到限制进口食品的目的。
例如,抗生素残留一直是牛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多年以前欧美国家就出台了相关的法规,禁止抗生素残留量超标的牛奶在市场上流通,但中国在这方面至今都没有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当北京、深圳及上海等地方按照国际标准采购牛奶时,那些超过抗生素残留指标的牛奶却流入了那些没有采用国际标准的省市,这样就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中国急需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法规及标准,以增加中国食品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当某个国家率先对中国进口食品制定检查措施时,其他国家便纷纷效仿,这使得中国食品的声誉受到极大影响,不利于中国国产食品品牌的建立。2002年1月,欧盟以中国动物源性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为由,禁止中国蜂蜜进入欧洲市场[16]。随后,日本、美国、加拿大、沙特、墨西哥等国家纷纷效仿,禁止中国蜂蜜进口[17]。
这使得许多发达国家都有机可乘,利用相关的条约漏洞,制造一系列贸易保护的措施。同时,条约的模糊性又导致了贸易摩擦的产生,WTO对解决贸易争端的机制缺陷,又进一步加剧了贸易摩擦的产生,这使得很多贸易保护行为都有机可乘。
要充分认识到,冷战之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更多地体现在经济领域中。中国经济近些年的高速发展趋势举世瞩目,外汇储备等国力明显增强,势必引起某些超级大国和一些居心不良的小国的不安。为了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隐藏性好的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成了有效的武器,这从名目繁多、要求严格的食品安全壁垒便可见一斑。以日本为例,日本主要制定的是质量安全方面的标准,即“肯定列表”;中国多是产品及检测方法标准。“肯定列表”中仅涉及柑橘的农药已超过350种,而中国涉及柑橘的农药只有66种[18]。但在实际操作中,日方对本国产品的监控只检测350种中的少数几项,而对中方产品的检测仅温州蜜柑就多达310项,对甜橙多达316项。日方重点检测中方没有涉及的农药项目,或者中方指标宽于日方的农药项目,其叵测之心可见一斑。
近年来,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和政府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都是非常大的。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提高,并非所有的中国食品安全标准都低于发达国家或国际标准[19]。以国人谈之色变的“瘦肉精”为例,不管是盐酸克伦特罗还是莱克多巴胺,在中国都是绝对禁止的;而美国仅禁止盐酸克伦特罗,并不禁止莱克多巴胺;在美洲和亚洲的24个国家,均允许使用莱克多巴胺提高猪的瘦肉率[20]。仅以柑橘产品标准为例[21],从与CAC进行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1)中国柑橘及其制品标准数量较CAC多,但CAC产品标准更加齐全,产品说明更加细致,分类更加合理。(2)中国规定的涉及柑橘的农药有87种(适用于柑橘的52种),其中31种农药相同(这31种农药CAC有限量要求,而中国没有),56种农药中国有限量要求,而CAC没有。(3)从MRL指标比较,基本相同的13种;比CAC要求较低的有9种;比CAC要求更严的有9种。与美国进行比较,安全卫生标准方面,中美两国都有限量要求的农药有24种。其中:限量指标基本相同的有7种;中国宽于美国的有9种;严于美国的有8种。与日本进行比较,两国都有限量要求的农药有43种,指标基本相同的13种,比日方严格的有23种,比日方宽松的7种。中国有MRL标准而日本没有的6种,日本有而中国没有的309种。还有13种中国尚无检测标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也有很多严于国外、国际标准,问题的根源是:①中国食品安全标准“政出多门”,相互间不统一;②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过于笼统,存在一些模糊与不合理的问题;③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仅仅从本国实际出发,较少考虑到国际市场的要求,与国际标准脱轨;④中国食品安全检测水平亟待提高,有一些项目的检测方法仍存在空白。
中国食品出口产业已初步完成了从农产品向工业成品的转化,但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技术落后。目前出口食品以生鲜为主(见表1),其中最大的出口食品为海产品,2011年海产品出口量达到109.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8%。其次为蔬菜类产品,金额达到91.6亿美元,同比增长16.9%。而水果、坚果类、肉类和粮食等产品也占据了很大份额,此类产品虽价格竞争力强,但是附加值不高,极易对国外市场造成冲击。同时,中国主要出口市场较集中,主要为日本、东盟、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食品出口第一大市场,东盟为进口第一大市场,其贸易额在中国食品进出口中占据极大的份额[23]。这样,一旦进口国对中国食品出口进行限制,那么对中国食品出口甚至是经济的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中国食品出口的影响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限制了中国食品出口的规模;②不利于中国食品品牌的建立;③引起贸易摩擦;④促使中国注重食品安全问题。
世界各国通过立法的形式,从生产、加工、包装等方面严格限制中国食品的出口,高毒农药更是禁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也对农药残留做出了严格要求,其中不乏高于CAC要求的标准。众多发达国家也有相应法规严格要求农药残留量,甚至分门别类制定了诸多要求。这对中国食品出口产生了极大地冲击,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周期延长,导致国内多家食品出口企业倒闭。2009年3月30日,日本厚生劳动省通知,命令严格检查中国产芝麻及其加工品,检查项目中追加三氯杀螨醇[24]。2009年4月17日,日本厚生劳动省提高了对中国产猪肉及其加工品中兽用医药产品(包括瘦肉精)的残留量的检查频率。由于在进口中国产猪肉加工品中检出瘦肉精,同年6月22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决定命令检查中国产猪肉及其加工品中的瘦肉精含量。以往中国输日农产品每批的通关费用平均约15~17万日元,通关时间为4d,而一旦受到实施命令检查,该批农产品通关时间则要达到10~20d,这样引发的仓储、检验等通关费用成倍增加,极大地加大了进口商的负担。由于肉类产品的检疫标准提高,也曾一度影响中国食品进入欧洲市场。
各国家对WTO规则理解不同,通过WTO的规则漏洞,对他国进行食品出口制约,因此引发了一些贸易摩擦。在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措施被不断滥用,提高卫生监测,通过食品安全来制约国际贸易已被当做寻常策略。在中国食品的对外贸易中,也常遇到此类情况。2002年欧盟全面停止从中国进口肉类食品,并对中国蜂蜜的进口标准提高了100倍;2003年美国以反恐为借口,制定食品注册通报制度;2000年,中国与日本间的关于大葱、鲜菇等食品的贸易战等[25],此类贸易摩擦屡见不鲜,但实质上都是由于食品安全壁垒所造成的,这种贸易摩擦并不符合WTO自由、平等、公正的原则。
无论是从环保角度,还是从消费者层面,亦或是对外贸易方面,重视食品安全、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都是中国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越来越注重环境指标和产品安全,这就需要食品生产企业从原料来源到加工生产都要注重食品安全问题,严格把关。就有机食品的生产来说,由于中国在开发有机食品方面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不高,其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地方仍处于过度追求产品产量的粗放型状态,再加上质量标准低,产品受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导致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日渐下降。只有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高技术安全指标标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贸易壁垒问题。
目前中国农产品食品出口的主要优势是价格优势,然而这种技术低、价格低的生产方式使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低,难以适应国际贸易要求。因此,加大技术投入、农业投入势在必行。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生产、食品生产资金投入和技术的支持力度,以改变中国农业、食品业的弱势,从而发展出科技领先、附加值高的产品。在提高食品质量的同时,中国也应该开始转变食品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可以采用合同+基地的生产模式和自建基地等不同生产模式。除此之外,中国还需要发展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完善从生产到出口等一系列制度。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与CAC的接轨情况较差,这导致出口产品难以与发达国家安全标准接轨。因此,提高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严格的监管机制,才能适应发达国家的高要求监管。目前中国食品行业有3项认证:ISO9000标准认证,卫生质量控制上的HACCP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上的ISO14000标准认证。只有达到了这3项认证要求,才能允许食品出口。国家也应当联合卫生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农业部、药品监管局,建立专门监管食品安全的机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立法,从法律上保证食品安全。从立法与行政的角度,遏制食品安全问题恶化,保证出口食品、国内食品的安全。同时,应该加强国内对剧毒农药、食品添加剂、兽类药品的生产、销售及使用管理。检测机构应加大对农畜水产品用药的监管力度,完善对农产品、禽畜类产品的检疫制度,要对原材料市场、生产线严格把关,力求无污染、无添加,确保食品安全质量,对成品加强检疫,从多方面杜绝食品安全隐患。只有这样,才能与国际更好地接轨。
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应当着力打造若干知名品牌,以品牌优势突破贸易壁垒。推动由厂商组成的行业协会在保证食品安全中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自我监管,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否定ob体育、治理,帮助政府对产品进行检查与治理,从而实现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为应对发达国家以食品安全为借口对中国进行的贸易制约,中国在提高食品监管的同时,也要建立有效预警及快速响应机制,以保证食品顺利出口。中国还应当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制定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并联合发展中国家,要求WTO制定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对于个别歧视性案件,中国在积极磋商的同时,也应当采取有效的诉讼手段,利用WTO规则维护自身利益。
食品贸易壁垒既体现了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人类健康等合理要求,又成为某些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压制、贸易保护的手段。中国只有不断提高自身食品生产要求与技术,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最大程度上减轻食品安全壁垒对中国食品出口限制的影响。
黑龙江省是我国有机食品开发较早的省份。1990年,国家推出了有机食品工程,黑龙江省率先响应,黑龙江有机食品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其生产总量、绿色基地面积和经济总量等均位居全国首位,是我国有机食品发展较快的省份。
黑龙江省的有机食品产业从过去的发展初具规模到现在的龙头企业实力大幅度增强,带动全省有机食品产业不断发展,收益创优。通过股份制改造,企业兼并或联营形式,引导符合生产条件和质量标准的中小企业向大型名牌企业靠拢,组建集团公司,实现标准化管理,形成集团优势和产品规模优势。据统计2006年年底,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开发覆盖了全省69个县市,100多个农场和林场,已建成部级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67个,种植面积2485万亩。全省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4150万亩,占全国37.7%,有机食品企业403家。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产品1054个,其中AA级882个,产品发展到粮油、乳品、豆制品、马铃薯制品、蔬菜等14大类,建立完善了8大类产品加工体系。到2010年统计AA级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了28万公顷。加工企业521家,职工15.9万人,技术人员1.4万人,资产总额331.2亿元。产品产量800万吨,产值300.4亿元,利税35.3亿元。增长速度较快,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迅速。目前,黑龙江省对有机食品有关工作都制定实施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有机食品产业的科学规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的发展从资源,环境优势向经济,商品优势的转化,加快了生态农业与食品工业协调发展的导向产业的形成,同时黑龙江省还加大了对有机食品开发的投入和市场开拓力度,以促进发展。
有机食品在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多方面的矛盾,如时空、品种、价格、数量、信息上的分离与矛盾等。出口贸易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努力解决生产与消费的各种分离,差异和矛盾,使得生产者方面各种不同的供给与不同国家的消费者或用户方面各种不同的需要与欲望相适应,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统一,满足消费的需要。国外有机农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有机食品标志成为国外消费者信任的品牌,有机食品也成为国外消费者首选的食品之一,这为出口提供了现实的基础。随着发达国家对有机食品进口需求的急剧增加,不少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有机食品生产和出口的行列。进入21世纪后,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国内有机食品市场也开始呈现明显的增长势头。黑龙江省经济工作重心应放在有机食品出口贸易问题,如何加快发展有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加大有机食品市场占有率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1)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黑龙江省在对外有机食品出口贸易结构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过高,而高档次、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却很少。传统商品多,创新商品少。黑龙江省现有的有机食品出口基地大都没有加工项目,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较少。在黑龙江省具有优势的玉米、大米、鲜冻猪肉、鲜冻鸡肉、水果、蔬菜产品中,绝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而经过精深加工和高科技附加值的产品却非常少。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值一般是农产品产值的3~5倍,而黑龙江省仅占很少一部分。(2)有机食品出口品质差。黑龙江省虽然有机食品品种较多、产量较大,由于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再加上投入不足,在良种培植推广、产品保鲜、冷冻、包装等方面的技术还比较落后,以致出口的有机食品有的不能完全达到国际标准,产品质量不高。如蔬菜名、优、特、新蔬菜少;生猪良种少,猪肉品质不高;水产品以四大家鱼为主,名优水产品不多。作为黑龙江省主要出口商品的大宗粮食产品也品种混杂,杂质含量高,其品质不适应国际市场标准化的要求。(3)出口企业规模小。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对外贸易至今未形成大的规模,主要通过边境小额贸易来完成,普遍规模小,底子薄,,信息不灵,多数企业只满足于边贸,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缺乏产品宣传和配套的运输、仓储设施,难以形成稳定的供应渠道和规模经营,缺乏大规模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4)有机食品贸易信息渠道发展滞后。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信息在出口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市场在不断变化,出口贸易政策在不断调整,进口检验检疫要求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持续增加,对外贸易急需加强信息咨询、交流培训和宣传推广等公共服务。而黑龙江省目前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信息的网络基础建设还比较落后,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不能及时了解供求信息。(5)缺乏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必须有数量充足的农业科技力量和一批懂技术、懂管理、善于根据国际市场信息组织生产和销售的知识型农民。尽管近年来,黑龙江省一直强调农民素质问题,但黑龙江省许多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致使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不能及时准确地运用市场信息进行销售。
实现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首先要选择好适合黑龙江省经济情况的出口战略,正确处理好内外需的发展关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出口贸易结构等。这些都是黑龙江省的有机食品对外贸易的战略目标,而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却依赖于出口创新。(1)建立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的出口商品、市场结构与出口产业结构等,使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在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科技兴贸战略。努力扩大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品出口。传统工业制成品与高科技成品,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差别就是黑龙江省与国际高标准化的差距。因此以科技为先导,努力实现商品质量结构的转变,进而推动有机食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善有机食品出口结构,成为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扩大化的必然选择。同时建立完善一套适合黑龙江省自己的有机食品管理体系,加快有机食品的发展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有机食品标准体系,产品认证和卫生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体系,进而完善销售渠道和管理信息体系。(2)尽快建立有机食品的国际市场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方便企业了解国际市场最新动态,了解发达国家复杂多样的非关税措施,掌握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因此,黑龙江省政府应该把收集、有机食品市场信息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完成。通过建立完善有机食品市场信息系统有信息,引导有机食品的生产与销售。(3)建立适合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的进程中应有的贸易模式,以像目标国家市场出口有机食品的方式进入该国市场,将风险降到最低,投入最少。同时在国外申请注册,取得国外权威机构认证或者政府协商认可,取得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的通行证,为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可进行合资方式积极吸引外资开发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采取跨国并购、股权置换等形式进行有机食品企业资产重组,以此来增强有机食品企业的竞争实力。(4)政府应鼓励多元投入,建立起企业、农户、财政、信贷和外资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政府加大投入,将有机食品开发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有关项目结合起来,多途径地完善利益连结机制。(5)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努力为黑龙江省企业创造公平的出口贸易环境。加强国际对话交流,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权利。政府应该继续不遗余力地针对出口贸易展开积极的外交谈判,争取更好的协议方式及时解决出口贸易中的分歧。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间的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注意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出口贸易进行相应的管理,实现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做出新的贡献。
[1]孙璐,郭旭.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
[2]谢志武.我国出口贸易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7):131~132
[3]蔡守英.中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论文.2009:3(44)
[4]徐文燕.中国绿色食品出口战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论文.2004:4(37)
绿色贸易壁垒是一个比较新的贸易保护形式,绿色贸易壁垒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生物资源多样性这些环保为借口,设置和出台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标准和法规,旨在对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的措施。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其隐蔽性、歧视性、关联性的特点,很多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优势,往往对发展国家的产品进行绿色贸易检查,这种贸易壁垒有着消极的作用,但是对于发展国家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每个国家在绿色方面的认识及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别,这就会导致很多国家故意提高进口货物的标准,这就会出口国带来很大的麻烦,产生贸易摩擦,情节严重时还会产生相互报复性的关税政策,这不利于贸出口的长久稳定。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在绿色标准方面及检查仪器方面都有优先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绿色标准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环境意识比较强,这些国家可以通过绿色标准,一方面可以导致提高出口商品市场准入的标准,进而限制进口,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绿色认证体系、绿色关税等政策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成本。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导致贸易市场的萎缩,削弱了外贸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发达国家制定的严苛的进口标准,这主要包括电磁辐射标准、噪音标准、防污标准等,这些标准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从而间接遏制了出口的增加。同时由于各个国家在制定绿色标准时的不统一,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出口企业受阻发达国家新贸易壁垒,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环境标准法规方面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与环境法规不够健全,甚至缺失,这就迫使发展中国家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标准。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很多现有标准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绿色标准,这就是需要发展中国家要不断的调整相关的标准,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内在的需求,也是企业所必须追求的一个目标,社会因良好的相互关系和就业机会而获益,企业则由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得益。社会可以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社会又可以为企业的产品提供一个很好的销路。SA8000标准认证过程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额外的成本,但是这个标准比仅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企业通过这个标准可以提高劳工的待遇,形成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员工和投资者,从而获得长期的利益。
很多发达国家通过绿色技术的提高,对产品出口国的贸易赞成了阻碍的同时,对这些国家不断提高自己产品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一些对环境有害的产品、企业起到了遏制的作用,引导生产企业进行可持续生产,目前很多国家在关注环境的变化和食品的环保,在选择商品时也是对绿色食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随着环境意识的不断加强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会更多,绿色食品有着非常发的市场,从这个角度绿色标准的提高,出口企业按绿色技术标准生产产品,在短期来看会提高企业的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出口企业可以通过扩大销量而获得规模效应。
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企业自身的驱动,没有企业的参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只能是一句空话,绿色标准的制定和提高,要求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必须进行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很多企业的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工艺落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主要地位,而发达国家在很多产品有着很高的附加值,这对发展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发展中国家企业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必须不断的提高的产品附加值,提高技术水平,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重视环境标准的制定,不断改进企业自身的技术,可能获得比当前的行政手段更为明显的效果。
[1]徐扬:新型贸易壁垒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分析[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5,(06)
[2]杨惠芳:试论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5,(01)
[3]王粹月: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5,(06)
[4]鲁明: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7,(04)
[5]叶文娱:绿色贸易壁垒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安徽大学
论文摘要:着我国经济加入世留组织的发展,面对e益激烈和残酷的国际留易竞争,我国应如何在加强本国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妥兽处理在享受国际市场开放时一并遭受的各种非关税壁垒,这是一个现实的向题。近年来,由食品安全方面引发的重大事件也屡兄不鲜,各国问的留易摩擦也是愈演愈烈。本文将从食品安全方面入手,探讨非关税壁垒对国际留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协议中有关环境的条款的规定相对模糊,使某些发达国家找到了树立绿色壁垒的借口。而当因此发生贸易纠纷时,进口国也容易从ga丁下或wto有关自由贸易原则中寻求法律上的支持。
(二)国际环境公约的提出。虽然它作为绿化国际贸易的特别规定,本质上不是绿色贸易壁垒,但是由于国家环境公约的制定者主要是发达国家,其条款规定是基于发达闰家先进的技术水平,反映的是发达国家的环境利益,因此必然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因而可能成为一种变相的贸易壁垒。月外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履约能力的差异,某些公约的实行往往会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如蒙特利尔公约限制,禁用的消耗臭氧层化学品虽然不多,但都是基本化学品种,从而影响到上万种化学原料和制成品的生产和使用。尽管公约对发展中国家为禁用期限宽限了几十年,但发达国家的先明运行成为事实上的绿色贸易壁垒。
(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的制全虽然是为环境保护,消除国际贸易中的非天税壁垒.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但某些国家却在贸易制定了过高的环境标准,甚贾高于本国标准的双重标准,就形成了对出因的绿色壁垒。
1.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具有更大的灵活生和针对性。一般说来,各国关税税率制定必须通过立法程序,要求具有相对的稳定而制定和实施非关税壁垒,通常采用行玫程序,比较便捷,能随时针对某国的某种商品采取相应的措施,较快地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2.非关税壁垒具有隐蔽生和歧视生。一般来说,非关税壁垒往往不像关税税率一样叹法律形式公布于众,或者规定极为繁琐和泛杂的标准和手续,或者经常改变这些措,使出口商难以对付和适应。
3非关税壁垒的多样性和广泛性。非关税壁垒实施名目繁多,十分复杂。根据关贸5协定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各国实行的非关税壁垒约有530种,到乌拉圭回合多立贸易谈判开始时,已发展到2500多种。其中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在发达国家构筑的非关税壁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一些发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涉及的进口商品也在增加。
4.非关税壁垒更多地考虑了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的需要,尤其在食品安全方面,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国民健康设的非关税壁垒更具有杀伤力。
5.非关税壁垒在多边贸易体制下具有合法性,一种限制措施有时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多边贸易体制往往是采用限制的方式来加以约束,但是由于非关税壁垒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导致了这种贸易限制措施得到了多边贸易体制的认可。
发生了食品安全问题和事件,消费者拒绝并有害食品的行为将会给食品生产链上的个体、企业甚至国家形成影响,不仅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可能波及到国家形象,甚至影响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
1996年欧盟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的出现,导致了全球肉食消费和贸易增长的衰退,这些国家的肉禽业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而长期徘徊不前。英国一直是欧盟牛肉出口大国,但自从1996年3月英国承认发现疯牛病后,英国政府下令宰杀了350万头牛,其畜牧业遭到严重打击,英国牧民的收入下降了80%以上。随后,欧盟委员会做出决定,禁止英国牛肉出口,这无疑又加剧了英国畜牧业的危机。1996年英国农业收入为41亿英镑,而1999年降到不足10亿英镑。疯牛病不仅使英国畜牧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失,而且影响了英国的国际形象,加深了英法之问的隔阂,还导致英国与许多好友国家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
发达国家以食品安全为名,设置无法逾越的非关税壁垒,以限制进口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非关税壁垒(n丁bs)是指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在早期阶段主要集中于数量性的壁垒措施,如进口配额制、 “自动”出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而进入20世纪 80年代,随着关税的逐步降低,很多国家开始强化非关税壁垒,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将原先的数量型的非关税壁垒向国民健康、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非关税壁垒转变。这种非关税壁垒反映在食品贸易上就主要体现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性壁垒也称技术障碍,是指制定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确定商品某些特征的技术法规、标准,旨在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标准,及在确定商品质量及其适应性能的实验、审批和认证程序中形成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一种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为名,通过蓄意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
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于2006年开始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我院一直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进行不断探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制订出新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人才培养方案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课程设置更符合市场需求,实践教学趋于规模化和综合化,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等更完善。
面对新疆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要发生变化的新局面,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新情况,调整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已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任务,人才培养方案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指导性文件,是学院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方案的基本依据。为使我院人才培养工作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适应新形势下食品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的需要,我院重新修订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方案。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与时俱进,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食品专业人才。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宗旨,以贯彻学院办学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新技术和急需应用型食品行业人才为重点,遵循“顺应市场、产学合作、优化课程、加强综合、突出特色”的思路,系统修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方案。
新方案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善于进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勇于开设新课程,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地方特色学科,鼓励专业教师组成课程组授课。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模式,建立以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基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能够自我调节和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独立完成大学生训练任务。
培养方案具有“厚基础”的特点,基础理论必修课和基础理论选修课分别占总学分的49.5%和20%,这些课程设置的比例提高在于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和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及分析检验奠定基础。培养方案具有“宽口径”的特点,学科专业基础课除了有18门必修课程外,还有26门选修课程,课程涉及内容广泛;专业课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特色课程,学生可以任选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程。
培养方案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化学、生物学、营养学、食品科学有关的基本理论,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与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加强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分析检验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安全生产、分析检验、食品质量管理和参与食品国际贸易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食品行业领域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科技人才。
在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既注重扎实的专业基础,又使课程多元化,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地方特色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5%,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习、专业综合训练、教学实践、第二课堂、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一般不少于28周。学生必须完成所有实践教学任务,完成毕业论文、课程论文和社会实践报告,并且成绩考核合格者方可毕业,充分体现了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新培养方案的专业核心课程有: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分析、食品安全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设置涵盖了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和科技前沿动态,体现了时代性,例如开设食品学科概论、绿色与有机食品、现代仪器分析、食源性疾病流行学、环境与食品安全、转基因食品现状与展望等课程。培养方案还强化了有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开设了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食品添加剂、食品贮藏与保鲜、食品工厂规划与设计、食品感官评定、发酵食品学、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等课程。
新疆是我国农业大省,如何实现农牧产品特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增加农牧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新疆食品加工行业产品的品质,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名牌产品,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振兴地方经济,对于新疆食品行业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发展机遇。根据新疆地方特色,修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本地区食品加工行业发展的高级人才十分必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为《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食品化学》,特色课程为《新疆食品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些课程既注重食品科学的专业基础,又围绕新疆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突出本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充分体现区域性特色。
2.4.1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新培养方案中主要实验课程有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实验、食品工艺学综合实验。实验课开设的总体思路是既注重基本技能及知识的掌握,又重视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实验课中,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增加现代实验技术内容,并同专业课相结合,开设综合性实验。实验中坚持学生独立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2.4.2加强生产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求学生通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低年级学生进入各类食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食品生产的全过程,写出实习报告。高年级学生可以结合所学专业特点或本人兴趣爱好,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科研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在校期间取得有一定影响的创造、发明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科技推广开发有成果的学生,在自己申报经过一定程序的认定后,将给予一定数额的创新项目奖励学分,获得创新项目奖励学分的学生在评优、评奖中给予优先考虑。实践环节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其今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尽快适应以后的科研与生产工作打好了基础。
根据食品行业人才市场的要求,我院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对食品行业需要的人才情况进行分析调研,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掌握扎实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食品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的方法;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企业、市场和食品管理、卫生监督及国际贸易机构从事分析检验和质量评价的能力;具备从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新培养方案的实施,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将不断完善,实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为食品行业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与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1]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轻纺,2010,1:36-41.
[2]张敏,肖新生,夏岩石,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1:34-37.
[3]闫师杰,刘金福,张平平,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3,4:65-69.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J-2013-16、KJ-2013-32);石河子大学二类课程《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石河子大学“3152”青年骨干教师项目。
“马肉风波”再现:没有所谓“零风险” 缅甸没有所谓的春天 人体没有所谓“宿便” 欧洲“马肉风波”的看点与反思 风险再现与媒介正义 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渠道下沉 人体没有所谓的“宿便” 人生没有所谓的“关键点” 再现 实体零售“战机”再现 欧洲“马肉风波”是在给谁上课?等 乐购“马肉风波”焉知非福 通过欧洲“马肉风波”探究西方马文化 无所谓 有所谓 音乐有所谓!生活更有所谓! 宝宝睡眠有所谓 中欧汽车零配件贸易再现争端 香港零售业难以再现高增长 臧坤坤 没有所谓的好运气 我有个外号叫“零风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艺术 “马肉风波”再现:没有所谓“零风险” “马肉风波”再现:没有所谓“零风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高德凯)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食品安全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欧洲也有为了暴利不惜代价炮制“假肉”的不法商贩
刚刚过去的4月初,一场食品安全风波震动了欧洲――一家荷兰肉品经销商被荷兰法院认定,在2011年和2012年共出售了33万公斤用来冒充牛肉的马肉。
是的,食品安全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欧洲也有为了暴利不惜代价炮制“假肉”的不法商贩。
2013年1月,爱尔兰食品安全委员会在市场上的一些牛肉汉堡里发现了马肉,不到一个月,这场风波就蔓延到了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乐购(Tesco)、汉堡王(Burger King)、雀巢(Nestle)等跨国食品公司也被卷入其中。
这场风波,让欧洲人对于食品供应链和政府监管执行力的信心大受打击,并在欧洲范围内引发了关于政府是否应该实行更严格监管的讨论,与中国社会的种种食品安全讨论非常相似。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并没有消费者在这场风波中因为食用马肉致病。它只是让人们惊觉到,“坏人”其实是有机可乘的。
欧洲食品安全机制中的薄弱环节在于,监管机构不负责检测食物造假。比如,英国食品标准局只负责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病毒和细菌,并不管这些肉到底是牛肉还是其他动物的肉。
这场风波也揭露了食品安全供应链上的一些基本缺陷。比如,为什么一家经销商就能捣动整个欧洲的食品链?原因在于,一家供货商的产品,被太多地方使用。
比如,欧洲人最爱吃的比萨饼,做一块要使用35种原料,其生产、销售涉及60个国家。所以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很多产品、很多国家就要遭殃。
更重要的是,“马肉风波”也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零风险”和绝对的食品安全。
欧洲食品安全监管系统被很多业内专家认为是世界上最好之一,我碰到的不少中国政府人士也对欧洲的系统赞不绝口。在很多方面,这个系统确实有效――比如,如果某种产品被认为可能受到污染,就会立刻被下架,而且欧洲各国反应都很迅速,2013年之后欧洲就很快建立了针对马肉的专门鉴定机制。但即使如此,食品安全事件仍有发生。